liuzongyang 发表于 2016-4-23 09:13:30

20年前的马云跟你的差距,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大!

                                                   

马云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传奇。从一个不懂技术,只会收发邮件的中学英语老师开始,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1994年创业开始,22年来经历了中国互联网从萌芽到繁盛,他自己也浓缩了中国创业者所经历过的磨难和辉煌。

你疑问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后做了什么能这么顺利。其实,我认为你更应该看看他在创立阿里前做了什么。

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90年代,国内大学生是非常稀有的,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师范,当时是免费入学还有额外的国家补贴的,而且毕业还包分配,当时的师范是非常吃香的学校,而国际贸易,外语等和国际搭边的专业,当时是最热门的。
在看看大学期间荣誉: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之后当选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所以从稀有度来说,横向比较,那就是今天互联网界最有逼格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类专业,还带着一排金闪闪的大学期间履历呀。

当老师期间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教师”
马云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由于很多人来请他做翻译,忙不过来了就成立一个翻译社。和很多人觉得一个小屌丝去创业的感觉不同,马云当时在教师岗位上,本身已经非常出色了,而且是有较硬的荣誉加身的。
换做今天,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海归,还发了行业内知名文章,有较高行业知名度,并且开始有商业方面的思考。

1994年,马云创立海博翻译社,2年后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

翻译社亏本,马云跑去义务进货卖钱
马云的第一次创业一开始是失败的。《心灵鸡汤》常说,当年马云一无所有创立阿里,勇敢一点,你就是第二个马云,其实,现实的情况是,马云第一次创业的海博翻译社,是失败的,你如果只有勇敢,基本也就是第二个海博翻译社。
强如马云,还是做的和自己英语非常相关的翻译社,还拥有教师届极强人脉,依然面临公司无法顺利发展的情况 。

当然,相信在这次失败中,马云第一个是拥有了独立创业的经验,第二就是在义乌进货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广泛的小企业主们,为未来埋下了伏笔。看好前3点,这是没有一点运气成分的。
浙江省交通厅委托马云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
大家认为最合适的人是马云!

你看,催债这个事情是命运的机会,但你必须有实力才能抓住他。

1、外资公司人士能做这个事情,但是体制外,身份不合适;
2、大使馆外交人士也能做这个事情,但身份敏感且有公务在身,也不好操作;
3、体制内的英语教师身份合适,且一个教师请点假基本无影响,那么杭州十佳教师,又极擅长英语,能够在西湖边和老外对话,还有丰富翻译经验的马云自然就进入政府的视线内。

号称杭州英语最好的马云
你觉得这个是运气吗?但是当时的情况,这个机遇面前,马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有第二。
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
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

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马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立即决定和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并起名中国黄页(China page)。 回国当晚,马云约了24个朋友做外贸的朋友开始准备。
马云在拥有一次创业经验情况下,还做了初步的市场测试有非常积极的市场反馈,这才决定转型,并且执行力极强。
回国后辞职,7000元创业做中国黄页
一年后的1996年,营业额做到了700万。换做今天就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海归,有较高行业知名度,首次创业失败,但二次转型开始走上发展轨道。

拜会当时的互联网偶像张树新

中国黄页上线后,马云带合伙人何一兵到北京拜会当时的互联网偶像张树新。张树新很忙,她花了半小时见马云。 从瀛海威出来,又望了一眼那块著名的“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离还有多远”牌子,马云对何一兵说:“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第一、她的观念我听不懂;第二、我做的是企业上网,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网。”

95年,国内计算机还没几台的情况下,马云已经开始有了 TC和TB的初始概念这个时候,国内的亿唐,瀛海威确实名声更响,但那个时候的马云已经对业务有清晰的认识,不盲从行业大流。
广泛结识媒体圈人士

1995年12月,他再次来到北京。中国黄页在杭州出名之后,马云要进一步在全国成名。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一名司机,马云将稿件递给司机,同时塞给他500元钱,“不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司机很有能耐,发了5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版。马云意识到了《中国贸易报》有眼光,马上找到了该报副总编孙燕君,跟他谈了两天两夜 。“当时他和我一样不懂互联网,但是他觉得互联网肯定有戏,他说马云,我支持你。”

孙燕君著
一个月后,北京长安俱乐部,孙燕君请了京城各大媒体30多位编辑记者,马云出3万元钱,得到了向京城媒体集体宣讲互联网的机会。北京网速太慢,没办法联网,马云就将内容全部拷到硬盘上。
后来机缘巧合下,马云认识了《人民日报》发展局局长谷家旺。马云给《人民日报》讲了两次Internet,并参与了《人民日报》上网的框架构思。

这体现出马云娴熟的商业手段,领先与人的互联网意识,懂得关键时刻放手花钱的魄力,我认为都是值得学习的,此外,中国黄页在行业模式成功后,立刻能想到去北京打开全国市场,这已经是非常互联网化的思维了。
人的命运,既要有自己的努力,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历史中的先行者们开始汇聚着冲向未知的前方。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会是后来名动天下的人。
进入北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1997年初,在得到外经贸部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邀请后,马云决定放弃中国黄页。外经贸部给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200万元启动资金,还说给马云他们30%股份。
马云很兴奋地从杭州带了5个兄弟北上,6个人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连续苦干了15个月。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事情做出来了,但马云们的股份在体制内却很难落实。“我们那时候就拿几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

当然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一名英语教师,已经可以说是站在了当时中国互联网商业的前端了。
脱离体制 创办阿里巴巴

在外经贸的待遇不如意,加上1998年底的互联网越来越热,借助外经贸部平台,马云认识了杨志远,结交了广泛的外贸关系。名有了,关系有了,商业模式是现成的,在外经贸部就探索了出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净利润287万元,从实践上证明这个市场的存在和这个商业模式的坚固健康。

实现方式,马云坚持用BBS。“只要能发布供求信息,能按行业分类就行。”其他人不同意,拍着桌子和马云吵。马云拍自己脑袋,还是认为自己对。“阿里巴巴用户是不怎么会上网的商人,一定要简单。”1999年3月,马云在外地发电子邮件要求手下立即完成BBS设计,手下还是不同意。马云怒了,抓起长途电话,尖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他真想立马飞回去,猛拍他们脑袋。
类比一下,当时的马云相当于现在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海归,有较高行业知名度,首次创业不顺利,但二次转型开始走上发展轨道,之后被BAT巨头收购合作后,项目成功,但因待遇原因又决定自己创业,并且有非常明确且已经证实的创业思路 。后面就是蔡崇信加盟,孙正义投资,雅虎中国投资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就不再说了。
蔡的来到打开了国际融资的视野,但首先当时的阿里本身已经是业内顶级的团队了。之后孙正义做出必须要投的决定,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

阿里巴巴,在99年创立的初始,就根本不是一家创业公司。他更接近这些年的小米,是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后,并找到了可证实的、有成熟盈利模式的道路后,厚积而薄发才出现的。                  
                        

admin8 发表于 2017-4-22 18:27:37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年前的马云跟你的差距,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