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对于人工智能,我没有李开复那样乐观
360董事长周鸿祎12月6日通过直播畅谈了他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表示,对人工智能一定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抽象地去搞人工智能,意义也不是很大。人工智能不是在各个领域都能用,还是要找到深度学习,适合解题的领域。小编认为这个逻辑并没有错,不管是新事物还是新趋势,我们要辩证地去理解,理智地去对待。人工智能话题,听了那么多,读了那么多,还是比较认同李开复讲的。
他解释了人工智能概念的开放性、包容性、吸纳力、现实性。他总结了中国为何未来会引领全球人工智能;他还澄清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偏差,尤其对那种非要把机器人弄成人的形态,非要装上人的生活肌体特征的偏执路子。
我认同他说的这些。不过我比他要悲观一点,主要体现在这一幕的发展周期与成效。
我的观点是,不要老是站在过去20多年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伟力来判断人工智能。过去,它们之所以无往不利,主要还是停留在工具与技术层面,就算涉及一些意识形态、社会治理、许多精神与人文层面,都还没有渗透更多。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最大阻力,已经不是技术,也不是与一些传统行业的融合,而是与主权国家、区域政府的博弈。
我认为,单一国家无论多么强大、牛逼,都不可能独立发展出高度普及、无缝协同的人工智能市场。
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渗透复杂的社会层面,人文层面。不是在工厂里搞几套自动化设备,几个机器人在里面走来走去,更不是机械手臂。当然,也不是阿尔法狗、Watson、百度度秘、软银Peper种种。相比整个社会层面的人工智能,它们不过是无数场景下的单一服务模块而已。
我脑子里,理想中的人工智能,没有什么突兀,它是企业、行业、政府、各种机构、家庭与个人、族群、日常生活、各种自然环境等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且高度协同。
人工智能涉及图像、声音的识别,涉及算法,涉及大数据,涉及场景,涉及连接,以及整个ICT基础设施。
中国确实有人口、幅员、数据、线下生态、场景种种,有丰富的数据,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供应链体系,但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挑战远远超过一个国家所能承受。它需要许多学科、企业、行业、政府、民众高度协同,它没有主权国家的边界。
中国胜在人口、线下生态、场景、大数据。始终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落地之后最大的丰裕之国。
但有竞争要素不等于一定能发展起来。技术领域不成熟,不是核心问题;企业间、行业间博弈也不要紧,人工智能最大的障碍在于整个社会的开放,尤其是数据的开放。它足够头痛。
不要说一个国家内部,就连中国一个省,就够你折腾多年的了。一个庞大的中国,开放的进程非常复杂,周期也会很长,数据的开放会是最大的阻力。还有安全话题。
何况还要考虑到一个偌大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数据开放。国家利益博弈、意识形态、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一个个坎。
李开复说,未来10年,世界上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要说,这种取代并不那么神秘。富士康工厂里大规模用的一些自动化设备,以及可以人机对话的设备,已经取代许多人力。一些可以自主、深度学习的机器也在持续嵌入行业与社会。
但是整体来说,它们更多还是集中在重复、机械的劳动场景,或者那种重复而又涉及人身安全的领域。真正涉及与人的智慧肉搏交锋的智能工作,并不多。请不要老说阿尔法狗。它只是人工智能的很小一部分。
跟李开复的观点不一样,不要说10年取代一半,20年也不会出现。这一幕会经历非常复杂的博弈。
再说一遍,人工智能的最大阻力,不是技术,而是一个区域、国家、全球政府开放协同的问题。
就像单一国家不可能建立什么共产主义一样,单一国家也不可能在全球存在很深的数字鸿沟的情况下,会出现真正意义上大规模普及且打破各种壁垒的人工智能。
之所以这么说,需要我们回首一下过去20年的互联网业。我们对它带来的伟力,可能开始出现过于乐观的判断。
是的,就像王兴说的,我们常高估未来一年的变化,低估未来三年的变化。但是,过去的互联网,哪怕截至到眼前,都是“柿子捡软的捏”,它之所以能快速渗透,基本是工具与技术的力量,并没有触及更多核心的领域,阻力都在后面。
后面的部分,可以这么说,几乎全部绕不过与权力、体制的博弈,从一国内部到区域国家之间。
我们能从BAT最近两年的博弈看到这一幕,也能从英特尔、IBM、谷歌、苹果、西门子、三星等许多跨国巨头身上看到这一幕。
马云说,互联网没有边界。我体会到这句话里有一种冷冷的挑战,只是他足够聪明,有智慧,不挑破说。当然里面也有种无奈。
从这个层面说,互联网的下一幕,除了技术、产业纵深、全球化之外,还要包括它与意识形态、国家主权左右下的开放与保守的博弈。这个里面要兼顾的东西太多太复杂。
当然,世界不可能一夜之间出现大规模普及的人工智能。它总有合理的路径,我自己的判断是,这个领域会先出现一大波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强化互联互通,然后局部形成一个个产业联盟或明显的生态模式,共同打破一些壁垒,局部统一种种技术与行业标准,有一些成功的行业应用。然后,联盟之间,局部生态体系之间,未来再形成更大的生态圈。
这个过程里,会形成平台级的人工智能企业,然后孵化更多服务模块。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舆论的高点,这个具有巨大包容性、开放性的概念,正在汇聚诸多产业资源。
我对李开复描绘的乐观周期不乐观,但并非意味着我担心人工智能缺乏一一步一步的应用,就算潮流初期有诸多迷茫与泡沫型布局。
放长远,我也没有任何理由悲观,有生之年看不到的,我们的后人一定看得到。
事实上,互联网业里的许多概念,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等,若说理想状态的深度,都是非常趋同的,它们大概等于大同世界,或者乌托邦。
是的,人工智能的最高远景,本身也是一个乌托邦世界。同时,它也是一个悖论,它是用未来消解自身的生命。它足够宽广,但越是理想的社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种概念的价值就越稀薄。因为一旦落地成为生活,熟视无睹之后,人们便会遗忘它们。整体来说,互联网业确实存在一种所谓的“思维”,但它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人类愿景的开放式表达。(来源:夸克点评;文/王如晨)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