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 打响共享单车广告战第一枪,快人一步背后是三个关键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没人能想到共享单车的广告战会来得如此之快。近来连下6城、已布车 24 城的ofo打响了广告战第一枪,在北上广的地铁、电梯和居民社区投放了密集的广告。
主流人群,必经地段,高频次,低干扰,电梯广告向来是创业公司的必争之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头,广告越来越不好做。网页广告要么被装个插件过滤,要么就是“推广”两字被要求标得越来越明显,电视、报纸,主动选择,全赖于用户心情。唯独电梯、地铁广告,用户想不看都不行,除非你一进地铁电梯就塞上耳机玩手机——可惜这两个空间信号都不咋地。
广告也是壁垒
“品牌一旦找到正确的定位,就该抓住时间窗口期进行饱和攻击。”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曾在一次分享中说道。
而ofo无疑已经找到了它的定位:1~3公里城市出行代步的不二选择。
如今宣布要做共享单车的公司多达十几家,黄的红的绿的白的都有,咋一看热闹得很,各家也有各家的看家本领:小黄车主打好骑易用,小红车爱夸自家的锁,小蓝车两个点都想抓......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壁垒”,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只能在某个时间段创造一个窗口,优势如果不能恰好在那个时间段凿进用户的心智,这个窗口很快将消失。
在这个高度成熟的单车产业,并没有所谓“黑科技”可言——别跟我说那把你有我有大家有的锁也算壁垒,小黄车不装只不过是暂时不满意目前的电子锁解决方案罢了。可以想象,最多半年,市面上的共享单车在功能上都不会有太大差距,竞争将转移到运营、品牌上,广告的重要度会慢慢凸显,只有率先用饱和攻击建立起用户心智的护城河,才能赢得广告战的主动权。
这并不是特例
不止共享单车,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战一直都是竞争的重点之一,良好的市场营销不仅能够帮助公司业务快速增长,还能树立起公司在行业中的代表地位。
比如你现在想到打车,不会说“我叫一辆网约车”,而说“我叫一辆滴滴”,因为滴滴=网约车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肚子饿了要吃饭,不会说“我叫一个外卖”,首先想起的是“我叫一个饿了么”,同样是因为饿了么得力的营销手段。
>如果你真正找到了那个点,利用大规模的广告饱和攻击,撕起口子创建起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优势,那么不仅是单量和销售量的迅速崛起,而且会根本性地摆脱同质化和纯价格战的竞争。——江南春
现在你闭起眼睛,回想一下ofo那几个广告,赶时间上班却又只能小步快走的女白领、在公交车里塞沙丁鱼的小哥、堵在路上发霉的赴会男,是不是引起你关于“急、挤、堵”的共鸣?是不是有一种“共享单车=小黄车”的印象?
为什么是ofo?
市面上共享单车这么多家,为什么是ofo开了第一枪?有三个关键词:弹药、造血、成本。
1.弹药。据了解,ofo今年一口气融了5轮资,粮草充足。趁着别的公司还在焦头烂额找钱,ofo抢占了用户心智,先把高地拿下来,再往下扫射,弹药的效果可就厉害多了。而且电梯地铁广告只会越来越贵,今后如果打起价格战,竞争对手不免要多花上一笔钱去跨过这道“广告壁垒”。
>资本寒冬中大部分人都没钱做广告,这个时候做广告的效果是平时的几倍。——瓜子二手车CEO杨浩涌。
2.造血。共享单车比很多行业离钱都要近,只要有人用车,ofo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收入,据说现在ofo的C轮融资一分未花。可以推测,这种产品放着就有人用,不用雇人四处求扫码、也不用花真金白银招徕用户的公司,除了正常的扩张需要,现金流多半是正向的。
3.成本。几乎为零,骑小黄车送券算是成本支出吗?不算,因为券算是公司自己“铸”的钱,并不像O2O生鲜、家装等等,给客户给商家的两头都是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而ofo哪怕因广告一夜暴增100万、1000万用户,用的券也都是虚拟现金,ofo顶多也就是辛苦师傅背着包去路边维护一下车况,倘若是摩拜、小蓝的“高科技车”,说不定还得拖回去才能修。
从软广到硬广再到“软硬兼施”,从口碑营销到饱和攻击,创业公司之间的广告战只是时间问题。谁先梳理好发展战略,把产品、服务、运营做到位,谁就能在广告战开第一枪。ofo抢了先机,摩拜、优拜、Bluegogo等竞争对手自然要跟上,而彼时ofo也许会在新的领域展开探索(比如进军海外),明年的单车大战势必更加精彩。(来源:互联网第一猎) 真是 收益 匪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