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并不是物流和损耗
美国90%的生鲜购物发生在超市,在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比例也超过50%以上,而这一个数字在我国约为30%。另外一组数字的差异也让人颇感意外,外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3-5%,而我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20-30%。
从以上数据看,生鲜供应链的链条上存在着明显的改造空间。与之对应的是生鲜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冷链供应链发展成熟,冷冻库、冷藏车等设备完善,物流信息化管理做到极致的国外,生鲜电商的发展不管是从销售规模还是扩张速度来看,都显得不那么性感。
生鲜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市场,无论是从市场规模,消费粘度,还是从消费习惯上都趋于稳定,因此在商超市场份额超过50%以上的基础上,即便是冷链供应链发展极为成熟的国外,外国生鲜电商和生鲜O2O无论是市场的开拓、品类的选择还是互联网效率的优势,都难有用武之地。
我认为,生鲜品类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光是从数据上,国外生鲜还难以作为我国生鲜行业的发展前瞻。
首先,在开辟市场上,中国的生鲜电商和生鲜O2O显然面临的阻力要小一些。
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超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规划等问题,使得我国无法像国外拥有完善的超市覆盖网络,这也是生鲜品类购物发生在超市仅有30%的根源所在。
与30%的市场份额对应的是国内超市发展现状,在国内电商冲击下,国际连锁超市纷纷涌现关店潮,通过增加超市店面,让我国生鲜和国外生鲜一般大幅增加生鲜市场份额不太现实。在这个角度来看,生鲜电商和生鲜O2O在开辟白领等中高端市场上更为容易一些,比较容易在菜市场中寻找到差异化价值,这也是我国目前生鲜创业业态远比国外丰富的本质原因。
其次,在选品上,我国的生鲜可选择的范围更广,品类差异化的要求不高。
国外生鲜电商,不管是基于本地化还是全国配送,往往选择客单价较高的品类,但从物流和损耗成本上看,国外生鲜选品策略不完全基于成本考虑。我认为,国外生鲜选品是因为超市生鲜市场份额过高,在通用品类上电商没有优势,这一点上,国内的生鲜电商和生鲜O2O,本质上是走入一个盲区的。
生鲜链条存在的各种改造环节,都在显示生鲜电商,生鲜O2O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分布不均,超市分布网络集中,同时在日用品类上备受电商冲击而关店的特定环境下发生的。
物流环节貌似是生鲜互联网+的关键环节,而目前的生鲜电商,生鲜O2O着力的重点,正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改造,自建物流、产地直采、进口水果,社区生鲜,餐馆B2B等,都是在物流环节上寻求生鲜品类的突破。
然而,通过国内外物流数据和损耗比对可以看出,中国生鲜行业在冷链供应链以及损耗上显然存在着误区。
10倍损耗差距,误区在哪?
首先,国外的损耗并不是在物流环节发生,而是在供需两端的环节发生。
美国的超市占据了生鲜90%以上的市场份额,基于超市丰富的SKU组合,构建出一套用户需求矩阵,使得他们对某一具体的单品生鲜没有备货的强需求,进一步盘活他们在供应端的关系。同时,超市对部分生鲜制成熟食,也进一步减少了生鲜的损耗浪费。损耗低,是因为市场供需关系,消费习惯等,稳定的市场份额,稳定的需求,完善的SKU组合,盘活了整个冷链供应链的运能,使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误区:损耗率高反应出我国冷链供应链等基础设施上的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国外生鲜损耗率低并非因为国外冷链供应链建设完善。基于超市的信息化管理,和我国菜市场为主的管理,才是损耗率近乎10倍的差距所在。10倍的损耗差距,是外国超市和国内菜市场对生鲜供需管理控制之差,而非冷链供应链基础建设之差,即便是我国冷链供应链发展到极致,以目前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仍无法将损耗控制在3-5%这样的理想状态,仍有超过10%-15%以上的损耗会发生在供应端。相比之下,供应端的完善所需要的投入,远比完善冷链供应链所需要的基础投入,更具性价比。
其次,生鲜品类对超市来说战略意义更大,往往通过其他SKU盈利来补充,冷链供应链的建设基础可以说完全是靠其他品类搭建起来的。我国目前冷链供应链处于十分不完善的早期阶段,生鲜电商和O2O,已经出现了许多自建物流的玩家,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得有些畸形。
误区: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即便完善冷链物流可以减少15%的损耗,仍然需要投入不少成本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上,目前超市仍然是通过其他SKU盈利的方式来弥补生鲜品类的亏损,也就是说冷链供应链完善的前提,是基于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其他SKU的盈利补充,对超市而言,生鲜SKU的战略目的不言而明,盈利并不是重点。而目前生鲜领域的互联网创业,在SKU的运营上显然并不理想。无论是从SKU的组合,还是从每日订单量稳定性来看,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建物流,以单一的生鲜SKU驱动冷链供应链的建设,正是造成目前各大生鲜电商不得不以提高客单价为主要运营手法的重要原因。想要通过高客单价来降低每单物流成本占比,这显然是不符合互联网低价快速拓展市场的特性的。
我认为,我国超市30%的生鲜市场份额和美国超市90%生鲜市场份额的差距,展现出来的一面,是常规生鲜SKU的巨大改造空间,这往往发生在中国的各个菜市场,在各个菜市场之间又是由一个个二级批发市场和一级批发市场组成,余下的10%左右发生在进口水果等负责盈利的品类。
从建设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想要驱动供应链的建设与完善,仍应把精力放在大约60%的常规生鲜SKU上。和自建物流相比,做好每一个批发市场之间的信息化管理和供需两端的需求控制,恐怕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欢迎光临 老榕树社区 (http://club.lrsw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