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榕树社区

标题: 岱庄煤矿综采二队马鹤班:转变观念抓煤质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凤凰    时间: 2014-8-16 20:58
标题: 岱庄煤矿综采二队马鹤班:转变观念抓煤质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28日电 条件差的矿井能不能提高煤质?能不能从2800大卡提高到5300大卡?走进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岱庄煤矿综采二队马鹤班,就有了答案。 今年3月份,马鹤班的平均煤质达到了5300大卡,创出了建矿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是,在一年之前,这个队的煤质最低的时候才2800大卡。 如何有这么大的反差? 岱庄煤矿煤层薄、断层多,工作面多数在边角区开采。过去,煤质最好就是4600到4700大卡左右。 “煤炭形势发生变化以后,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煤质的好坏成了抢占市场的决定因素。煤质高100大卡,每吨炭就能多挣9块钱,低100大卡,就会少挣9块钱。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我矿的煤质只有继续提高,才能保住市场、保住效益、保住饭碗。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岱庄煤矿矿长曹忠在矿形势任务教育会上强调。 然而,一开始,综采二队马鹤班对矿上的要求,并不理解。“煤质不是饭碗、出炭才是饭碗,保煤质是矿上的事,卖不卖出去是运销科的事,出不出炭才是我们的事。所以,那时候,矿上爱咋说咋说,我们该咋干还咋干,还是把生产放在第一位。” 作为班长的马鹤有自己人小算盘。 2013年4月份,马鹤带领一班人在1348工作面干活时,现场遇到断层,煤层开始变薄。矿上要求他们放慢施工速度,严格控制采高,保证煤质。但是,他们就想多出炭,多出炭才能多挣钱,所以就没有严格按照矿上的要求干,最后出现了割底,严重影响了煤质。生产出的4000吨炭发热量才2800大卡。 到了月底算账,矿上按照内部市场化管理中的煤质阶梯单价考核的规定,没有支付全班的工资。马鹤不服,去找矿长。矿长却说,煤质太差,不光不支付工资,还要扣除生产中,用电、用水、运输等相关费用。 “辛辛苦苦生产的4000吨炭,不仅一分钱没挣到,还要倒扣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马鹤一脸的无耐。但是,这件事却让他们看到了矿上抓煤质的决心。 “痛定思痛。我们也认识到,出炭不是饭碗,煤质才是饭碗。光出炭、不出合格炭,是保不住饭碗的;只有出合格炭,才能保住饭碗。” 通过一班人的努力,从2013年5月份开始,他们的煤质一步步达到了4800大卡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在7334工作面干活时,顶板的淋水和面后的涌水量突然变大,造成煤质低。矿上为了不影响全矿的综合煤质,就让他们暂时停产整改,而让煤质相对较好的区队多出炭。 在当时那种现场条件下,马鹤认为煤质根本保不住。“而矿上又不让我们生产,不生产就不挣钱。不光职工思想有情绪,我作为班长,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区队领导就在班前会上给我们讲道理,说我们和矿上都是一个集体,不能因为我们想挣钱,就不顾矿上的整体利益而生产低质煤,如果真那样,不仅我们挣不到钱,还会影响全矿的效益。” 马鹤坦言。 听了区队领导的话,马鹤的心理疙瘩解开了。“想想确实就是那么回事,毕竟他们是矿上的一部分,要服从矿上的安排,与其在那里烦气、着急,还不如想想办法,怎么样来提高煤质恢复生产。毕竟,条件是死的,人是活的。” 后来,他们把“先保煤质、再抓生产”当成工作理念,开始组织职工给工作面的支架上安雨棚、把水沟挖宽挖深等,最终降低了煤炭中的含水量,为恢复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不少挣钱,他们还组织职工到矿内部市场去承揽单项工程。他们去拆卸单轨吊、整理料场。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他们不仅保证了煤质,而且没有因为少出炭而少挣钱。 “煤质就是效益,要想保住效益,就要把煤质向市场靠拢,市场需要多少大卡的煤,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生产多少大卡的煤。” 马鹤说。认识上去了,煤质也随着提高。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利用灰分测量仪,随时观察现场的煤质情况,只要发现煤质下降,就马上停止生产,找不出问题,问题不解决,就坚决不生产。 工作面遇到厚薄煤层、长短壁面等情况时,他们就严格按照调度室的命令,落实煤质“七分”管理法,实现优劣质煤的分时、分采、分运、分存、分提、分仓、分销。班组的采煤机司机和液压移架工也都自觉地加强技能操作训练,做到了不割顶、不割底、顶板不漏矸;职工只要发现皮带或溜子上有矸石,不用说,也不用安排,都自觉主动地将它们拣出来,放到编织袋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今年以来,马鹤班的平均煤质保持在了5100大卡左右,3月份更是达到了5300大卡,创出了建矿以来的最好水平。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煤质的不断提高,不仅保住了矿上的效益,还保住了职工的工资没有降低。(弋永杰 张京京) 九块邮zhebing.com




欢迎光临 老榕树社区 (http://club.lrsw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