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统计:
发布数/完成数/奖励数:
0/0/0
承接数/奖励数/收入数:
0/0/0
限制会员
- 积分
- -1749
|
复杂的“临界点”
多位共享单车行业从业者告诉腾讯科技,与公共自行车类似,在共享单车领域,也存在着一个十分关键的“临界点”问题,需要将单车投放切分为两个阶段。
在投放初期,车辆往往较少,每辆单车的日使用频次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但一旦车辆从地铁口等聚集地骑走,接下来的使用频次就与用户基数直接正相关。随着车辆逐渐铺开、形成规模化效应,覆盖率提升的单车平台将会聚拢起更多用户。
因此,这一阶段中,投放量渐增的同时,使用频次总体会是一个向上或者至少持平的态势。
但一旦过了某个临界点,单车数量差不多覆盖了该地域用户需求,此时平均每辆单车的日使用频次会迎来一个大幅下滑。
据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ID:qqtech)了解,虽然共享单车企业对于这一频次的普遍表态是至少三四次,甚至有不少宣称到了八次上下,但从调研数据来看,这一数据实际很难看,
“去年年底时频次还有3. 1 次,现在大致只有1. 9 次,并且还在不断下滑。”某单车公司员工刘强(化名)告诉腾讯科技。
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哪怕考虑到居高不下的损坏率问题,市场相对饱和与运营弊病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虽然腾讯科技将2.5%作为理想渗透率目标,但事实上,各个城市的情况差异较大。小蓝单车CSO陈怀远表示,为了应对这种差异,企业往往会摸索着使用科学方式推演出包括各个变量的数学模型。
“建立需求模式确实是通法,但即便是发展了很多年的公共自行车行业,这种准确的需求模型也未曾真正建起来。”一位公共自行车行业从业者向腾讯科技表示。
这主要来自于很多不可量化的变量。
凡骑绿畅总经理贾金涛告诉腾讯科技,影响骑行频次的有以下最重要四个原因:
①车辆投放与片区人口比例;
②车辆流动性与计划性,即调度问题;
③车辆舒适度与损坏率,即维保问题;
④骑行环境,即社会人文与城市规划等。
在这其中,唯一可被准确量化的仅有车辆投放与片区人口比例;骑行环境通过调研也可一定程度上量化,但在影响系数的取定上,不好把握;而调度、维保等运营问题,就完全是软实力,企业之间差距较大,对频次的影响短期内也难以通过数字准确预期。
这种尴尬使得共享单车的“科学投放”多少有些名不符实。在这种尚未建立完备模型的情况下,共享单车便提速到共计 3000 万以上的产能,无疑让一些从业人士感受到心生疑虑。
在城市环境更为陌生、需求模型愈加诡异的三四线城市,这种疑虑似乎得到了进一步加剧。
三四线城市为何难攻入
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宣称要大肆发展三四线城市。今年ofo便声称要覆盖到四线城市,总的覆盖城市将达到 200 个。
这一目标值得商榷。在中国 400 多座城市中,从气候、地形等原因上考虑,就得排除诸多标的。
第一,县城做共享单车很难成立,人口体量太小,使用无法规模化,盈利压力过于巨大,使用基本只能考虑地级市;
第二,在地形上,单车最常见的的使用环境依旧是平地,这决定了包括部分西北地区城市在内的诸多城市并不适合单车发展;
第三,最重要的气候原因,尤其是东北地区温度较低,总体不适合单车出行,而黄河以北的城市在可骑行时间上总体就很短,投放压力会更大。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适合单车出行的城市可能只有 100 多座——即便是 100 余座符合上述条件的三四线城市,依旧有很多发展隐忧。
首先是通行需求的差异。
从当前一二线城市的运营状况看,共享单车的需求半径大多维持在五公里以内。由于一二线城市城市规模大、交通拥堵,五公里以内的短距离出行确实是刚需,这在呼声最高的地铁站通勤需求上可见一斑。
不过,三四线城市大多并没有这种“大城市病”。
虽然近两年全国掀起一股二三线城市修建地铁的浪潮,但目前中国尚未有一座三四线城市正式开通。这相当于砍掉了地铁通勤这一大块市场。
当然,短距离出行需求总是存在的,只是这种需求最终能转换为多少订单难以判断。
在部分三四线城市,步行、自家保有的自行车、政府公共自行车、既有的公共交通已经对交通需求有了较高覆盖度,共享单车对交通的补充意义相对较弱。这可以反应在需求比例上。
从企鹅智酷此前获取的共享单车使用调查中看,三线城市人口在车站通勤一项中占比最低,而通勤需求往往被视作一项刚需;相比之下,高达55.3%的三线城市调查对象的使用场景是“步行过程中看到就骑”,这项随机、相对非刚需的需求项在所有需求中占比最高。
由此可见,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人口在单车的需求层面都极可能存在着较大幅度的下滑。贾金涛表示,如果说一二线城市可以引导着将用户习惯改变到共享单车上,甚至替代公共自行车,那么在三四线城市,颠覆原有的出行方式很难。
其次,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质量,是共享单车发展的另一个隐患。
目前共享单车的使用仍依赖手机APP,这在核心互联网用户集中的一二线城市并不成问题。
然而在三四线城市,这一情况将大为改变。 |
|